徐嵩年诊治肾性蛋白尿经验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58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
图片

      徐嵩年(1909—2003),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,师从丁甘仁长孙丁济万,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内科创始人。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肾病组组长,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。       一、突出清利祛邪扶正:肾炎所致的蛋白尿,多数可因感染而加重,徐氏认为即使在缓解期内,也常因感染而反复发作。临床可见到患者面浮足肿,面色觥白,形寒肢冷等一派阴寒之象,历来医家往往归结于脾肾阳虚、水湿潴留所致。实际上这类患者常可伴口苦、咽干、咽痛、尿少、苔黄腻而干,或有脓疱疮、湿疹、带状疱疹、皮疹等邪热内蕴之象,而且常反复感冒。徐氏分析了100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,其中伴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约占 72%,故感染成为治疗肾炎蛋白尿过程中一个严重的干扰因素,而积极防治感染,是制定清热解毒利湿法的客观依据。同时用扶正法的处方中,也应有不同程度的清利药相伍组成。临床上往往遇到一些病例,在应用温阳利水,健脾化湿无效时,常在加用清利之药后,随感冒控制而收到明显效果。由此可见,突出清利的治法,确实在临床上可取得良好的效果,是提高治疗蛋白尿疗效的关键之一。

       二、重视肺肾的治疗:蛋白尿经常和中医学中的水肿病联系在一起,所以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的失常与蛋白尿也密切相关,强调调整和恢复肺、脾、肾三脏的功能是治疗的关键之一,所以徐氏主张临床上对蛋白尿患者不仅要补其脏体,更重要的是助其脏用,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。常从三方面着手:

      ①治肺:肺为水之上源,肾之经脉上达于肺,肺气失于宣肃,可导致风水为患,这在历代中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。徐氏对风水之证,常以宣开肺气为治疗正法,即《内经》所谓“开鬼门”一法。在治疗急性肾炎时,以清利方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主方,重用麻黄。即使是急性肾炎血压高者,仍用麻黄,发现用药后常随水肿消退而血压也有所下降。但如肾炎肾病型伴高血压者,徐氏认为须慎用麻黄,可改用紫苏、防风各10g,紫苏用量常加大至30g。方中可不用利水之药,不治水而水自去。随着水肿的消退,蛋白尿也随之好转。如果水肿退去而蛋白尿尚未悉除者,仍可继续使用宣肺发汗之品,此时不是取其发汗消肿之力,而是用其调整肺气的宣肃功能,以达到进一步改善病情的目的。

       ②治脾: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徐氏在治疗肾炎蛋白尿中,常用补中健脾法,以运化水谷,升清降浊,从而使脾气得以统摄而下,肾气得以充沛而藏蛰。故治脾成为调补肺肾,控制蛋白尿流失的重要环节。此法出自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、张景岳之举元煎。这不仅在治疗肾炎蛋白尿时应予重视,就是对一切慢性疾病的治疗,也是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。在临床上对用他法治疗蛋白尿不能取效,而患者兼见中气下陷证象时,用补中益气法升提举陷,加用升麻、党参,甚至柴胡、黄芪、白术、紫苏、防风等,往往能收到一定的效验。此外,补中健脾药也可与理气、清利药配伍,对气滞水肿者,亦可有消肿作用,药如厚朴、陈皮、砂仁、大腹皮、苡仁根、玉米须、铁扫帚、白茅根等。张景岳云:“治水者当兼理气,治气者亦当兼利水也”。

      ③治肾:中医学认为“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”。慢性肾炎患者病本在肾,肾失封藏是尿蛋白长期流失的病理机制。历代医家对肾炎水肿以温阳利水为常法,而徐氏在治疗肾炎蛋白尿时常以阴阳互济,补肾固涩的治疗法则,温阳与滋阴药同用,因为肾是水火之脏,藏真阴而寓真阳,故治肾必须依据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”及“阴阳互根”的原则,使阴阳相济,肾气充沛。临床所见尿蛋白长期流失者,必然导致肾精不足,故阴虚为病之本。但病程日久,阴损则必及阳,可见到阳虚的见证,诸如浮肿、面色㿠白、形寒怯冷等症。经应用自拟的阴阳互济、补肾固涩的固肾方治疗后,确能达到温补肾精、固涩尿蛋白的作用。固涩药常选用金樱子、白果、覆盆子、五味子、乌梅、赤石脂、龙骨、牡蛎、补骨脂等。此方对病程日久,尿蛋白长期流失不止,具有肾虚见证者有一定疗效。

       三、掌握脏器之间的功能调节:人体脏器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、相互制约,病理上相互传变,故调治肺脾、脾肾、肺肾等脏器之间的功能,在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,并非单纯治疗肺、脾、肾即能奏效,还要注意诸多脏腑之间的关系的调整,方可达到彻底消除蛋白尿的目的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国家发展改革委: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开元棋牌平台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